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。
孩子為什麼沒定性?每個孩子的專注力表現有很大的差異,不只是孩子間的差異
,即使同一個孩子對不同事物也會有不同表現,請先瞭解其中原因,千萬不要一
味責備,彎彎在家吃東西的時候專心極了,可是一旦跟媽媽上餐廳卻左盼右顧,
一點都不能靜下心來。老師向小朋友宣佈:「明天要郊遊,小朋友要記得穿運動
褲喔!」隔天大部分的孩子知道要郊遊和穿運動褲這回事,可是有少部分孩子卻
完全搞不清楚。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?
◎年齡不同,專注力不一
年齡不同在專心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,年齡愈大的孩子,專注力會更好;因此爸
媽千萬不要只憑期待或標準就要求孩子,否則不但會誤認他是個「不專心的孩子
」,就連孩子本身也會建立起「我就是不專心」的錯誤形象。
◎氣質差異,表現也不同
有些孩子先天氣質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、活動量大、一有風吹草動很容易被吸引
,這類孩子經常坐不住而扭動身體、左顧右盼,這樣的孩子必須慢慢地教,一味
責備是沒有用的。每個小孩注意力分散度不一樣,如果分散度比較高,且對事物
的堅持度比較低,那麼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;反之注意力集中度特別高,而堅持
度也高的孩子,對喜愛的東西會很執著,在管教上會覺得比較困難,但以學習習
慣來說,這樣的孩子卻比較能集中注意力。爸媽一方面要瞭解孩子的氣質,適性
而教,同時也要瞭解自己的氣質,才不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。
◎生理因素,影響學習力
專不專心,與神經系統的活動也有關,如:大小肌肉能否靈活運用、手眼是否協
調等,造成學習上的困難,那麼藉助感覺統合的活動,有機會改善;但是如果是
耳朵、眼睛、腦部、神經等病變,影響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接收與處理,就需要求
助其他的醫療協助。另外孩子生病或太過疲累,也會不容易專心,現在過敏孩子
多,鼻子、眼睛、皮膚發癢,也會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。爸媽需要藉由醫師的
檢查與診斷,才能了解孩子是否受生理因素影響。
◎限制越多,專注力越差
當父母經常盯著孩子學習,幫孩子安排活動課程,而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
,孩子要藉著動,來證實自己的存在,孩子變成好動的比例相對就高。一般大人
都認為給孩子自由度越高,孩子越容易分心,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,當孩子受到
重視被接納,就不需要以動來引起大人的注意,自然就不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
問題。
◎期望過高,被動又散漫
當孩子習慣於接受外在的刺激,或是刺激過於豐富時,反而會使得學習成為被動
的模式,往往需要有更強烈的刺激,孩子才會有回應,如此一來,孩子自發性的
學習興趣就蕩然無存。有些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年紀小小就學ㄅㄆㄇ,怕自己
的孩子沒有學,上小學後會跟不上,也送孩子去學。可是正式上學時,卻發現孩
子因為學過了,反而出現漫不經心的情形。
◎干擾過多,專注會打折
大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,不當、過度的介入,也會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學習態度
。孩子和大人一樣,做一件事是需要醞釀心情的,如果他做事時經常被打斷,就
要重新醞釀心情,進入「專心」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。如果爸媽經常打斷孩子,
孩子就比較容易不專心。環境中的干擾,還包括孩子喜歡的玩具、吸引他的擺設
、電視的聲音、以及一些來自食物的香氣,對克制力本來就不夠的孩子來說,當
環境中出現這些誘惑時,很容易就會被吸引,而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,或者即
使在做功課,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。
◎失去自信,擔心又分心
有自信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會比較好,但是今天很多父母主導孩子的學習,不
放心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件事,養成孩子處處依賴的習慣;檢查孩子的功課時,總
是指出錯誤的地方,對於孩子好的表現,吝於稱讚,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
趣,也對自己失去信心,做事情時,總是擔心:「我可能會犯什麼錯誤?」「害
怕被老師K」,自然就分心了。
◆專家顧問站
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注意力包含集中性和穩定性。
集中性是指面對特定事物時聚精會神的程度;穩定性是指注意時間上持續的程度。
任何學習都要集中注意力,同時又要有分辨刺激的能力,否則面對環境中那麼多
的刺激,要學的沒注意,不該或不需學的卻全神貫注,就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。
注意力的集中性與穩定性會依年齡逐漸發展,年幼的孩子因觀察力不夠,因此集
中性的深度不足,注意的時間也無法持續太久穩定性較差。等進入幼兒園後由於
年齡增長,並且有老師和友伴的影響,注意力的發展會明顯進步。